160724基督徒的搬家哲學

160724基督徒的搬家哲學
作者:蔡麗貞

搬家對於現代人而言,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我們喜歡用積聚來獲得存在的感覺,所以每每在搬家的時候,我們就會陷入取捨的掙扎中;蔡麗貞老師在本書中,邀請你體驗旅人灑脫的心境;透過旅人所見所聞,體會生活中諸多限制,其實就是要我們學習放下自已營造的安全感,體驗新的人生。

暑假時應屆畢業生遷出校舍,開學前夕,新生、新老師陸續搬入,有一天我在校門口等人,還看見由汐止林肯大郡搬來的同學(注:此社區因為水土流失,導致地基下陷、滑動,大樓倒塌,造成居民死傷慘重,住戶目前與承造商仍在進行訴訟中)。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搬家,連我們家的螞蟻也在搬家。客旅寄居的人生觀是我最喜歡講的題目,我很高興能再複習一次這個課題。

巴別塔的野心

創世記十二章,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的上文是有名的的巴別塔事件。「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創十一4)這件事後來引致神的介入,「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創十一8)究竟巴別塔有什麼不好的動機?傳揚人的名除了是驕傲、自我為中心的表現;同時也顯示人想要用自己的管道直通天庭。

另外,也有人從創世記第一章神起初給人的命令來批判巴別塔事件:神原先希望人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但巴別塔的人卻要集中人的資源,不想分散各地,明明地違抗了神造人的心意。那麼,神為何要人分散全地呢?一般人讀創世記十一章會很不服氣說,不分散未必就是對抗神。人本來就有群居的傾向,知識交流,科技合作,會促進文明進步,這應該是好的現象,究竟神要人分散全地有何好處呢?除了神希望人平均開墾及利用地上資源,不要過分擠在某一地區之外,若從緊接的下文創世記十二章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的故事對照來看,則神要人分散全地的屬靈意義會更清楚。

神要亞伯拉罕學習信心的功課,因為人唯有離開熟悉的環境,才會專心倚靠神,定睛在神的引導與供應上。巴別塔的族群卻企圖在他們熟悉的環境上,來經營、建造人為的安全感。

希伯來書十一章9節亞伯拉罕在異地居住「帳棚」。帳棚不是固定的永久居所,是可以收起來,跟著人一起遷移的。古代遊牧業時代,是看天吃飯,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型態。那裡有水有草,就把牛羊趕到那裡去;天不降雨,農作物枯乾,牲畜也無水可喝。因此古代列祖非常留意上天的供養,他們必須憑信心過活。他們比較能瞭解什麼叫做「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因為他們沒有看得見、很穩固、可靠的財物。到了新約時代,人們生活進步,有固定居所,有較舒服的生活享受,但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四章仍稱我們是住在地上的帳棚,有一天是會被拆毀的。因此,不但所居住的房子是帳棚,連我們這個靈魂所暫時棲息的身體也是帳棚,有一天也要被脫下。就算你再如何保養顧惜這身體,如何努力醫療保健,它終非我們永恆的居所。

然而,即使是幾十年暫時居住的帳棚,我們仍然努力在其中經營建造,積攢許多財物。對很多人而言,這些看得見的東西堆積儲存愈多,他們對未來的信心就愈牢靠,漸漸地,地上的帳棚會取代神,成為人的安全感。

基督徒若能隔一段時間搬一次家,或換個工作,可以定期整理積存的財物(其實很多是垃圾),也定期清掃內心的垃圾,定期複習一下客旅寄居的人生哲學。像我自己,就須隔一陣子講一篇這方面的資訊來提醒自己。

搬家的好處
據我觀察省思,深覺「搬家」有幾個好處:

丟東西
多數人喜歡囤積東西,女人喜歡儲藏廚房用品、食物、瓶瓶罐罐、家俱,男人喜歡在桌上堆放檔、稿紙,外子的桌子永遠不夠大,而女人的衣櫥永遠少一件衣服。我的辦公室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清除一次,否則櫃子再多也沒空位。我自己喜歡把東西收好,使房間看起來清清爽爽。有些東西容易丟,但有些東西卻很不容易割捨,譬如對環境的感情、兒女的學校、處理房地產等等,很多人接受新的工作時,會因著這些包袱而最後放棄機會。外子的服務單位聘用新老師時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夫婦孩子全家一起回國,而且最好住在臺北,這樣,老師教書時才能專心,不會一到寒暑假(甚至還未放假),人就不在國內,或是週五以後,教師就跑到南部去會家人,學生課業有問題時卻找不到老師。

有些人會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而不願遷移。有人因著國外房子還未處理,就讓先生先回國工作,太太留在國外繼續解決,這樣的人很難當宣教士。我很佩服周功和老師,在美幾十年的生活,幾乎已生根在那邊,且牧會十年的成果也很好,教會穩定成長,但他們尋求主的旨意,覺得呼召是在遠東。對他們而言,要連根拔起來,回到比較落後的地方很不容易,工作成果、房子、舒適生活等皆須放棄,最難的是小孩學校的適應,他們夫婦會說國語,但三個小孩從小接受的是英文教育。我每次看到他們夫婦,就很感謝神。知道在這世上還有人願意斬斷世俗的纏累,徹底順服神。

如果那些難以割捨的東西都能放下,以後在面對名利、地位或其它的誘惑時,較容易勝過,就不會再那麼在乎了!

並不是所有人都要經常經歷遷徙,但抱著做為一位「過路客」的心態,會影響我們待人接物的態度,也幫助我們不執著於擁有某些財物、地位,或依戀環境。

簡樸生活
丟東西的灑脫會提醒我們學習過一個比較簡樸的生活。神很富裕,祂不要我們對人或對自己吝嗇,偶爾盡情享受也沒問題。但簡樸生活仍是基督徒敬虔生活的很好操練。清理物件是耗費心神的事,為了省卻搬家的麻煩,東西能不添購就不要買,這對我們過慣富裕生活的人而言,是很不容易的功課。生活樸實的人對物欲較不執著,較不會起非份之心。社會很多犯罪事件皆起源於生活奢侈浪費而養肥了貪婪之心。聖經對貪婪指責得很嚴厲,幾乎與拜偶像同等。我積多年的觀察:訓練自己過簡樸生活較容易勝過貪婪的試探。

給出去
不用的東西可以丟,但可以用的好東西或新東西怎麼辦?訓練自己把多餘的東西分享出去,是客旅寄居的生活藝術。曾有人送我一套小提琴的錄音帶,非常好聽,我愛不釋手,但出國讀書無法帶太多行李,又知道有人也很需要音樂調劑,就狠心轉送給人,其實我的本性不是那麼大方的,以後想到仍覺很不舍。捨不得而又甘心舍了才是奉獻的精神。從英國回來時,又再一次將帶不回的東西分贈他人,我把一套幾乎全新的西餐餐具送給一位同學,他那年剛好要結婚,正需要用。也是捨不得但仍樂意分享。「給出去」是我學習客旅寄居生活的另一方式。

每次旅行回來所剩下的美金也學習給出去。其實我原先計畫把剩餘的錢,留待明年出國度假時再用。但在那一年內神會讓我遇見一些有需要的人,如:有宣教士回國探親、有學生要出國唸書等,給出去的機會很多。每一次都會猶豫一下,女人喜歡留些私房錢在身邊較有安全感,但私房錢不用就是死錢,奉獻給有需要的人,那就成了活錢。奉獻出去,也幫助我不致囤積恩典,而可靈活運用多餘的恩典。雖然有時,必須打消原先用錢的計畫,但每當神把別人的需要擺在我眼前時,就是再一次提醒我,身為世間過路客的用錢哲學。

亞伯拉罕過慣了流浪寄居的生活,他的人生觀變得較豁達,待人處事也變得很寬廣、大方。他寧願把雨水滋潤、較佔優勢的大塊土地讓給姪子羅得。後來羅得被壞人擄走,亞伯拉罕幫他奪回來也不拿酬報。這是很叫我欣賞的心胸。

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頗有乃父之風,創世記二十六章基拉耳王亞比米勒的牧人常與以撒的僕人爭水井,以撒一讓再讓,充分表現寬宏大量,不與人爭利益的謙讓風度。井水是農牧社會生存的必備條件,人人必爭。如果生機都可拱手讓人,人生還有什麼東西需牢牢抓住的,還有什麼不能割捨的呢?

應變能力
搬家也是培養我們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如果三年前我們不是面對搬家的壓力,我或許永遠也不會去學開車,而一生逃避這項學習。但學會之後,我事奉的地界就可以較寬廣。搬家強迫我面對不定的變數,除了倚靠神不改變的恩典之外,我必須莊敬自強,訓練自己在神所安排的新環境中具備活下去的能力。在舒適方便的環境待太久,人的生存能力都生銹了。


我在英國唸書的第四年,依規定必須搬出學校宿舍,後來找到一間校外房子,離學校有一段距離,走一趟四、五十分鐘左右,等公車又很不方便,我就把書本、電腦搬到房東家,原以為可以省去交通時間,但後來發現房東白天會關掉暖氣,冬天如何面對寒冽?而最令我難以忍受的是,搬離校區使我幾乎與人群隔絕,雖然神曾將我置於深山中一年,訓練我獨處,我也自認為很獨立,很耐得住寂寞,但在那段時間,我竟然悶得快發